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

洛杉磯(睇)演出


九月隨團到洛杉磯演出,順道欣賞了兩個半音樂劇,觀後感如下:

1)      The Book of Mormon

2011年橫掃9個東尼獎的The Book of Mormon,是次欣賞的為全國巡迴製作LA站。年輕人找尋人生意義,發覺現實與理想不一樣甚至懷疑自己信仰的主題,相信任何時代都受落。而用歌舞和喜劇手法去談大意義亦一向是百老匯傳統。今次The Book of Mormon更是節奏超快,目不暇給。快,一來是故事上的推展,在對白上可以在三兩句內便表達了一個意思或攪了一個GAG,同時亦很快便推展到下一首歌,這是編劇精心安排及彩排的成果(South Park的創作人,可以想像到吧!)另一方面是舞台調道上的快,不過並不是百老匯豪華製作科技搭夠那種,反而是因為用了比較簡約的怖景(在百老匯製作來說,是相對簡約的了!),再加上演員的配合和用上大量電腦燈,使所有歌舞場面和場景轉換都很「快」,快得像MV。可以說,在敘事風格上,The Book of Mormon加入了很多荷李活電影、MV及廣告風格,畢竟百老匯大製作的目標觀眾多為遊客及不一定是劇場常客,這種手法的確正路。順帶一提,音樂上我會估計因為和角色偏重於一大班男性角色,而且年齡和音域都會相近,因此會感到(特別是音域上)變化不大。(我討厭說是作曲家的問題,因為他們寫Avenue Q 時有很豐富的變化!所以我要為他們先找一個理由!)




2)      Silence! the musical

自稱為《沈默的羔羊》未授權惡攪版的Silence! the musical,奪得Off Broadway Alliance 的最佳音樂劇等多個獎項,但不排除小型製作叫座力不足,一般都會有多幾個不同程度的獎項/頒獎禮幫忙宣傳。而且小劇場觀眾口味可以很不同,各花入各眼。《沈默的羔羊》的故事大家都知,不知也不重要,因為Silence! 大玩的是低俗,而且玩得很盡,屎、尿、屁齊備,要睇的話要有心理準備了!不過如果對原電影有多一點印象的話,感受和享受會多一點,因為這樣才知道他們在惡攪些甚麼。演出在一個大約200位的劇院進行,舞台沒有flies (或他們沒有用),不得不讚的是在如此有限的空間,大約8個演員便可以交代出《沈默的羔羊》的故事,而且無界線地惡攪,當中涉及很多空間的運用和用歌舞去敘事/攪笑/惡攪的技巧。話說回來,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才可以使創作人不用花太大氣力去說故事,而可以集中火力去惡攪。這種選材的智慧,就不是人人都有。




3)      For the Record presents John Hughes @ Rockwell Table & Stage

名雖然長,但實質是一個餐廳演出,大約8位演員用劇場的方式演繹多首80年代歌曲,歌與歌之間有少量對白相連。概念雖然不新,但卻是一個值得令我反思的演出。演出簡單直接、節奏明快歌接歌、載歌載舞、走位充分利用整間餐廳、燈光音響配合得宜,演員唱得盡情觀眾睇的HIGH。特別要提演員的歌唱風格與技巧統一,如非系出同門或精密Audition,就只好加排Singing session夾齊,而當中牽涉好大的力氣去調節。簡單兩個字,超班。我從不認為香港「需要」有這種entertainment,而是香港根本不會有。抽去租金和文化背景問題,我們的觀眾接受嗎?有這樣的演員嗎?為什麼?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